知名学者莅临我校,解构中国文化产业之路
2018年11月9日上午,受亚搏全站手机客户端院长李乐京邀请,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胡惠林先生,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姚伟钧先生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尚明先生莅临我校,在信息楼1108会议室给我校部分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文化产业管理虽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其学科意义在当今社会却是十分重要。胡惠林先生提出,文化产业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特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要注重视野和高度,解决好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重大问题以及前沿问题,学生们应注意宏观思维的建设,唯有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见识,才能培养出学生深入认知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的了解学科内涵。针对当代文化产业的构成,胡惠林先生指出,手工业、工业和互联网是现代文化产业的枝干,而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并存的形势,使得文化产业进入了公共领域。当代的中国,应该注重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让文化更好的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去,以此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第一场讲座的最后,胡惠林先生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生们提出,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有学科担当,积极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重视文化产业的公共责任,树立起学科信仰并忠诚于它,努力提升话语权;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对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有关怀。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迟缓。姚伟钧先生提出,在中国现代文化产业渐成研究热门的当下,弄清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分类问题显然很有必要。只有我们理清当代文化的脉络,充分认识到在中国现代文化产业中,我们应该弘扬什么,才能够更好的去发展中国现代的文化产业。面对错综混杂、多元各样的中国现代文化产业诸要素,在研究的过程中若不分类,则难免顾己失彼,有失客观,而且对中国现代文化产业进行分类,也是进行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史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姚伟钧先生就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分类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分析,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中国若要发展好现代文化产业,唯有先了解自己有什么,才能更好的去追求想要的。中国文化起源甚早,在发展进程中虽历经磨难,但却总是一脉相承的得以传承下来。黄尚明先生从中国秦汉时期的第一次文化整合,为在座的师生梳理了中国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与磨难。虽然我国在古时常常面临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威胁,不断受到来自异域文化的挑战,有些时候甚至濒临灭亡的境地,但都因为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而得以保存。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我们民族的伟大,认识到我们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才能够在当代树立起文化自信,促进本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
讲座最后,在场